2)继续开个单章唠唠嗑,顺便说下加更事宜_重生79之我在美国开银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是看网络小说不需要带脑子吧,或者这么写违背了某些人喜欢看阴谋论的心理?

  在说这个问题前,得先捋清楚银行的盈利逻辑吧。

  银行的本质就是一个金钱的中介,它本身是无法提供价值的。盈利来源也是供(储户存款)与求(个人或企业贷款)中间的利差。

  在明白这一点的情况下,来捋捋现在的一切。或者说,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主角不干这些事,它的银行会有什么下场:

  首先失业率高涨,呆帐增加。出现了呆帐,就意味着有储户的存款受到了损失,要填补这个窟窿,就只能用自己的资金往里砸,而这样又会降低银行资本即所有者权益。在跌破警戒线后,被强制破产。

  尤其是在80年新法案出台后,存款利率高限取消,如果没有足够的贷款需求来支撑这些存款消耗,并降低呆帐率,保证营收稳定的话,那些多出来的,无法盈利却还要给储户付息的存款,就是一道道催命符。具体逻辑,我前文也写过了,就不赘述。

  而这个也并不是我的主观臆断,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就有记录。79年-81年,每年破产银行数为10家;82年为42家;83年为48家;84年为79家;85年为120家;86年为138家;87年为203家

  更多的数据我想我不用再写了,该明白的应该就明白了。那段时期,就是美国银行从小型化、独立化,向规模化,批量化转变的过程。

  主角解决本地就业问题的核心动力,是为了稳定市场。只有稳定的市场,甚至是繁荣的,活跃的市场,才能保证银行的收益。不然你市场上都跑老鼠了,吊钱没有,你在中间能赚啥钱?

  而从开始为了收回呆帐,到一步步被逼着走到今天。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要素,就是储蓄银行的性质。

  现在如果有人有兴趣去看美国的银行排名就能发现,顶级银行里,一家储蓄银行都没有。甚至在Ameriker网站上,你都很少能看到储蓄银行的新闻。

  因为相比于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不单单是个人企业,它还是美国联邦储蓄系统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它是负担了一部分政府职能的。所以它的盈利属性是比不过商业银行的,按部就班的储蓄银行,在这个时期内(79-99,二十年),几乎完全被商业银行压在地上打。

  营收干不过,规模自然也别想干过人家。在降低盈利的同时,储蓄银行的保障也比商业银行多,尤其是在这个时期。就是还是来分分段。

  简单来说就是,80法案以前,美联储的贴现、清结算、信息报送等等服务,是只向储蓄银行提供的,其余商业银行等等享受不到这些。在80以后,联储还有FDI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