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七章节 大捷(七)_功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德里的政治心态还很不成熟,而这种不成熟又导致和中国之间的竞争根本形成不了,这样来看,某种程度上,印度太急于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国,于是也就违背了发展的常理,如同盖楼一样,新德里的政客们是想从上层开始建楼盖房,从而搞出一个大国来,这种发生和中国却是正好相反。因为中国人相信基础建设才是大国的基石。

  然而搞基础也就等于是不容易出业绩,这一点对于官员、对于政客们来说,是最为在意的。因为搞‘高精尖的形象工程’则很容易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当然了,这种留给国民们深刻印象的工程往往不论成功与否,都会产生效应。

  而这也跟印度的国家体制、政治环境有关,这也意味着印度的每一任领导决策层,上到内阁下到各邦,几乎每一位官员都试图在其任内留下‘伟大’的业绩。而这样的心态下,也就不得不使得官员们去好高骛远的搞政绩、搞形象,以满足国民们的大国心态。

  相比于中国在建国后大搞基础工业改造和建设的大手笔策略,新德里的所作所为就是在不堪了。中国的一党制的其中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搞长期规划,做一些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而恰恰这些是所谓民主制的政客所不能去容忍的,而起看来就是有病的作为,毕竟皇帝轮流做的体制下,鬼才知道这些‘丰功伟绩’见效的时候谁在台上。

  同样,在中国,国民们也有这样的大国心态,甚至在1990年代末-本世纪初,许多中国人都曾经认为着自己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国,一个别具意义的可以‘灭日屠美’的大中国,那段时间内,韬光养晦政策被骂作为是‘鸵鸟’政策,国民也曾破口大骂过政府的“丧权辱国”、“无能之极”、“堕落腐化”等等这类。

  但毕竟相比于新德里,北京的决策层还是理性的,相比于印度披着一件‘民主国家’的外衣,中国领导人们很清楚,自己要想成为大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走过来,没有人可以帮你,也没有人愿意帮你,甚至一路走来还有无数的刁难、挫折以及绊脚石。

  尽管基层官员们也搞政绩工程,但至少决策层制定的大政方针的指导思想还基本上是有规划的,而且是按照规划在执行,没有因为最高领导层的变更而中断或者突然加强。

  几乎每一个五年计划都在踏踏实实的完成,军事力量的积累在慢慢稳步发展。如果说这一切是中国政府的理性,倒不如说是北京更多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的给自己敲敲警钟,提醒自己,让自己在陷入狂热的时候,可以清醒一点,而这也可以说是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的体系。

  许多人都认为1991年的海湾战争让中国军队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