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41章 巡洋舰初考_重生之第二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部分的前期工作,德国工程师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有最后的拆分共鞍炮架;而基于流体力学的球鼻艏和尾板更是如此,只要清英给出了一个改良的方向,他们自然会用严密的计算和实物模型将其最终敲定。

  眼见各项子系统都已万事俱备,清英也随即开始了他的公然开挂之行。

  在另一个位面里,所有的条约重巡都是攻强守弱的脆皮。因为随着海战的演变,巡洋舰这种次等主力舰的航速至少都需要在32节以上,而对于一艘万吨级别的战舰而言,其追求高航速所本身带来的功率边际效应,就必将使得这艘舰艇在动力上需要花去极为惊人的重量比率。以二战德国海军为例,标准排水量近万吨的俾斯麦号战列舰,用3085吨的动力干重就实现了超过30节的速度,动力所占排水量的比重不过7%;而标排万吨的希佩尔级重巡,其动力干重则为2400吨,足足占到了排水量的%。要知道,这还是一条航速不过节的普通重巡;如果航速要达到如日本重巡一般的35节以上,动力所占排水量的比例还将出现大幅度的飞跃!

  由于动力占去了太多的重量比率,巡洋舰能分给装甲的重量自然便大为减少了。更为消耗重量的还体现在舰体结构上面。因为流体力学,军舰要想实现高航速,必须要有足够长的舰长来提升波障速度;而由于结构力学,过于修长的船体又会大幅增加战舰的舰体重量,使得其能用于装甲的重量进一步降低。同样以俾斯麦和希佩尔两艘舰艇为例:前者的水线长宽比为,采用全面焊接技术后的舰体重量仅占标准排水量的%;而后者的长宽比为,舰体重量竟占了标排的%!

  动力和舰体上的双重重量飙升,已经使得巡洋舰的装甲重量分配严重捉襟见肘;而在这种情况下,防护尺寸这一因素还要来横插一脚。由于巡洋舰上的动力功率并不比主力舰小多少,这必然使得其核心舱长度也趋近于主力舰的程度:这种装甲重量轻而防护面积又大的情况,无疑更加促使了条约巡洋舰的装甲厚度都只能维持在一个极低的程度!

  美国的北安普顿级重巡,只有一条76毫米厚、且仅覆盖了动力舱的窄小主装甲带;英国的肯特级更是水线裸奔,仅在船体内部为弹药库盖了一间102毫米的装甲盒。法国迪凯纳级的主装不过25毫米,最多只能抵御小型弹片;意大利的特伦托级拥有70毫米厚的主装,而日本的古鹰青叶的主装也不过76毫米。这些条约重巡的装甲,在203毫米级别的主炮面前根本没有防御力可言:日本的203毫米l50火炮能在万米的距离上轻易洞穿150毫米厚的装甲,而德国希佩尔级的主炮在万米外的穿深更是能达到186毫米。考虑到这一距离对于重巡间的交战而言已属偏远,当距离拉近之后的火炮穿深将会更加恐怖!(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怪之老怪的月票支持,和zhouyu1976的打赏~~~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