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七章 战前谋划_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未发展的地区,只适合种植耐寒耐旱的粮食作物,而河套地区便十分适合种植小麦。

  至于幽州,可用水利设施尽量消除寒冷天气影响,用来种植产量更高的水稻,但这种做法,也只适合有充足水源的地方。

  算来算去,在幽州养一支万人左右的兵马,一年耗费的给养折算成粮食,就要三百万石左右。

  当然,这是兵士所有花费和粮饷折算起来,其中包括主食,肉,奶,蔬菜,盐调味料等等。

  加上其中混杂一些粗粮,到最后可能并不需要三百万石的小麦大米,但需要一半以上的量,之所以选择了小麦大米,而不是其他作物,还是因为前者产量上有优势。

  即便如此,单凭幽州几个郡也很难支撑这些花费,何况最初几年是育种选优的时期,实验失败,便容易颗粒无收,反而影响收成。

  袁熙如此小心地控制兵士数目,不是招不起更多的兵士,而是如果再增兵的话,幽州便会被活活拖跨。

  而其他很多诸侯采取的应对办法,便是打仗消耗,兵士死了,自然花费就少了,而作为袁熙,是很不愿意采用这种手段的。

  所以对能够种粮还能养马的河套地区,袁熙垂涎三尺,而且这接下来的年景,天气会越发寒冷,塞外草场的牧草会受其影响,进而大规模减产。

  游牧民族若是养活不了牲畜,那边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西迁,寻找水草更为丰美繁盛之地,当然会不可避免地和其他游牧民族产生冲突。

  二是南下劫掠,进入塞内,抢劫幽州并州凉州的边民。

  相对来说,第二种选择更容易被游牧民族接受,因为西迁并不靠谱,有可能找不到牧场,也可能别的牧场也受了灾。

  但南下就不一样了,不仅能抢劫到汉地边民种植的粮食,而且如今天下大乱,防卫边疆的并凉军全部参与到内乱中,边塞几乎是不设防的。

  袁熙预测,在五到十年内,塞外的北匈奴和鲜卑便会大规模南下劫掠,在这之前,他要借助各方力量,在并州河套平原一带建立防线,阻住外族的脚步。

  而袁绍袁尚等人,限于时代眼光的局限,并不会看的这么长远,袁氏想要占据并州,主要原因还是看上了南匈奴的兵源和战马。

  在这点上,主要想种地的袁熙和想要战马的袁尚,其实在目标上并不太冲突,双方还是可以合作的。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