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9章 思考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9章思考

  人是社会动物,而“仁”指明了是“二人”,这个二人,一个是“己”,一个是“己”之外的所有“他”。

  所以这既是一个个人用什么理念去看待社会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以什么理念管理个人的问题。

  所谓的“相处之道”。

  儒家认为这两个理念是辩证统一的,个人看待社会和社会管理个人的正确理念,就叫“仁”。

  因此“仁”,其实还是儒家定义的,如何去做群体当中一个个体,才能让这个群体更和谐更繁荣的方法论。

  同时也是儒家给这“二人”一个善的定义,即“个体之善”和“社会之善”的定义。

  当然既然是群体,就是存在认知范围和边际效应,你只能去做到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因此有孝悌谨信和修齐治平几个步骤与层次,这是题外之话。

  至于说儒家所说的这些,他们自己有没有做到,那也是题外之话。

  更甚至于说,因为他们没有完成,就否定他们曾经提出过的一切,曾经实践过的一切,哪怕这个理论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毛病……这更是题外之话了。

  周至个人认为,这套理念其实是没有什么大毛病的,只不过在实践当中出了问题。

  但那也是在生效千年以后,忘了随时代变化进步而调整,或者说调整的方向错误造成的,需要的是社会精英们的“拨乱反正”,而不是“全面否定”,“矫枉过正”,或者“流于表面”。

  说一千道一万,周至也坚信一点——那就是哪怕儒家最激烈的反对者,也希望自己实际生活在一个“温良恭俭让”的社会氛围当中,也希望自己得到社会和他人“仁义礼智信”的对待。

  这就是忘却了“仁”字的“二人”之解,对他人和社会的“他心”颇有要求之时,却先将这头的“己心”迷失或抛弃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理解掌握了这些,再回到课文这里,如何才能够找到隐藏在广泛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的“己心之善”和“他心之善”呢?

  如何才能够让归纳总结出来的“二心之善”,最广泛地反哺到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呢?

  如何让这个理念,能够得到社会组成各阶层,各团体,各个体的最广泛的认同与拥护呢?

  如何能够使它们尽量地和谐统一为一个社会整体呢?

  这就需要博览群书,广泛学习,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要坚守志向,不因为外部干扰诱惑而轻言放弃;

  要认真观察,恳切求教。

  要善于思考,不要好高骛远地区追求什么“终极目标”,才能得到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己心之善”和“他心之善”,才能找到这个正确的相处之道,即“仁”。

  思索到这一层,子夏这句话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逻辑因果关系,才算是真正地建立起来了。

  周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