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4章 长安客3_怀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举刺杀未平,真相尚未查出,百姓中开始流传一种“行诏筹”。

  这种“行诏筹”,是指民众用禾杆或木筹作为传讯工具,在长安里巷阡陌间奔走,传递消息。人们看到消息,口上不说,拿过木筹,自发传给下一人。

  这种隐晦的传讯方式,一般发生在王道不存、天下转衰的王朝末期。据不可靠传闻,南国末期的长安街坊间,就出现过这种行诏筹。

  一者说太子羡将往甘州;一者说南国将亡。

  而今这种“行诏筹”出现在大魏街头,竟过了半月之久,朝廷才震惊地发现民间这种近乎邪叛的举措。但这种“行诏筹”很难查出源头所在,百姓争口不言,朝廷也判断不出到底有多少百姓参与了这种事。最令人头痛的,是这一次“行诏筹”的内容,与林相有关——

  一者说林相受贿,任意摆弄科考,科考及第者,非世家子弟不出,非林相所授意不出。朝廷是林相的一言堂;

  一者四处散发林承早年抛妻弃子之事,津津乐道讲述王灵若母子在甘州所受的不平待遇,借此说林相与自己的爱女林雨若之间的龃龉。既然林承早有抛妻弃子的先例,这一次的林雨若身死之事,难说不是林雨若碍了林承的眼,林承的又一次发疯举动。

  林承在民间多少年都是圣人临世的形象,一朝被人如此诋毁。朝堂百官私下嘀咕,不敢发声。以致满街巷都是这种传闻,传闻终于传到林家——

  林承初闻这些胡言乱语的传说,气得血热头晕,一下子跌倒在座,半晌缓不过神。

  向他通报此事的刑部官员忧心忡忡:“相公,民间到处这样说,下官听到这种传闻满心震惊,这分明是有人构陷相公……但这等拙劣手段,真的以为能威胁相公?朝廷办案是要看证据,民间百姓却借着口舌四处宣扬朝廷包庇相公……”

  他喃喃自语:“靠民愤来反逼中枢吗?”

  实则为了避嫌,自科举那边出事和林雨若身亡,林承除了被大理寺传唤,皆闭门不出。但因他是一国之相,大理寺与刑部查案没有进展之时,民间便会怀疑大理寺与刑部有意包庇林相。

  百姓不是不记得林承圣人的荣光,只是圣人落马,看起来更加现实。

  这位汇报此事的刑部官员偷看林相脸色:“下官发觉此事,立即召集人马,没收那‘行诏筹’。但长安百姓数百万,因陛下多年的放纵,人们对于这种事向来感兴趣,下官也说不准这声音会如何发展……另外,下官不得不说,此事理应是京兆府职责所在,难道韦府君竟没有向相公汇报此事吗?”

  说起韦浮,林承微微眯眸,想到了那日在大理寺接受审问出来时,见到的韦浮。

  韦浮依然是翩翩君子风采,眸中噙笑,使人如沐春风,说出的话却与温暖没什么关系:“林女郎

  请收藏:https://m.bq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